《健康报》来自三门湾的托管报告

2015年11月10日 三门人民医院 53129次
    编者按:10月19日,国家级权威媒体《健康报》3版“综合新闻”刊登了一篇名为“来自三门湾的托管报告”的文章,全文1200多字,讲述了两年来我院与浙大一院合作的整体发展情况和工作亮点。
    在文章中,记者通过采访我院院长陈翔、常务副院长陈军以及患者就医的亲身经历,回顾了我院自2013年6月与浙大一院建立紧密型医疗合作关系以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医疗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两年来,通过浙大一院的帮扶指导,我院的各项业务指标得到了大幅提升,合作科室门诊量增长53%,手术例次增加了12.3%,病人外流率下降了11%,患者满意度达到98.12%,医院的知名度及周边辐射影响力不断提高,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省级优质医疗服务。
    现将该文章转载如下:
 
来自三门湾的托管报告
 
    今年45岁的陈先生确诊为胰腺癌,由于肿瘤压迫周围血管,手术难度度大且风险较高。绝望之际,他得知自己家乡浙江省三门县人民医院有个院士工作站,于是慕名而至。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树森亲自接诊,进行详细检查,并成功为其切除癌变病灶。幸运的不止陈先生,这家县级医院的肝胆外科以往一年只能完成数例大手术,如今每个月都能完成10多例大手术。
   “9+5”构建新的学科群
    2015年9月25日,浙江省三门县人民医院组织了一次托管两周年成果汇报会,科主任们喜滋滋地以PPT形式报告了各自的成绩。该院院长陈翔介绍,自2013年8月开始,三门县人民医院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三门湾分院。托管即由浙大一院派专家常年驻扎在县医院,目标是通过深度合作构建“9+5”学科群,包括9个重点学科和5个非固定合作科室。
    陈翔介绍,学科的确立遵循了3项原则,一是适应区域疾病谱,二是针对外流患者的病种,三是顺应患者的需求意愿。“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尽可能与上级医院的实际能力和专家派遣可能相适应。”浙大一院泌尿外科教授、三门县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陈军补充说。
    记者采访获悉,“9+5”学科群的每个科室均设两位主任,分别由三门县人民医院专家和浙大一院派驻专家担任。同时,三门县人民医院派骨干医生轮流到浙大一院相关科室管病床、听讲座,并参加手术,不仅学技术,更要学理念。
    专家到来,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当地百姓。“9个学科已达到三级乙等医院水平。”据陈翔介绍,经过两年的托管和培育,三门县人民医院重点学科已实现66项技术创新;消化内科被列为省级龙头学科,消化内科和普外科被列为台州市重点培育学科。与此同时,该院已派遣81名骨干赴浙大一院进修,多名骨干被确定为省级、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重点培育学科带头人。
    托管一年,留在县里的患者多了
   “托管前的县域患者外流率高达51%左右。托管一年后,县域诊疗率已达65%左右。”陈翔说,“这一数据体现了专家下沉的成效,以及本土专家撑起学科群的实质变化。”
    患者陈阿姨患有肝硬化10余年,被确诊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三门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行“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待患者出血病情稳定后,予以内镜下食道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专家传授技术,我们把技术学到手,就可以治疗更多患者,这样一来,患者不再需外转,本土专家威信也树立起来了。”该院消化内科一名医生如此表示。
    采访中,记者从患者和医生口中听到了一个又一个新开展的治疗项目,如左侧功能区脑膜瘤完全切除手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全麻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输尿管皮层移植术、胸腹腔镜联合微创术……
    回顾两年托管实践,陈翔认为,优质资源下沉,需有本土医院的全力承接,从而形成上下合力;应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目标,满足区域就诊需求;应实现往下派驻专家和往上送骨干进修相同步,从而使本土专家的实践能力和区域影响度都得到提高。
 
(转载自《健康报》 记者 李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