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两学一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群工作 > 两学一做

用责任守护公平正义

2016年06月04日 三门人民医院 106780次

初识王盛,还是两年多以前。广受关注的温岭“10·25”杀医案,他作为公诉人出庭。在法庭上,王盛严谨的说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个月后,再次见到王盛,他刚刚荣获了省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不变的圆寸短发,一身整洁的制服,一杯清茶,堆满卷宗的办公室——阳光开朗,简洁干练,是王盛留给记者的第二印象。

“回想16年的工作经历,既有辛劳与汗水,也有收获与喜悦。这些都已化为美好的记忆,成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王盛总说自己的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感恩。但事实上,曾经长期萦绕在王盛和其家人身边的,是挥之不去的病痛。然而,病痛却从未成为王盛生活中的“主旋律”,在公与私的艰难抉择面前,他始终将党和人民的检察事业放在最高位置,在一件件大案要案的办理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这,就是王盛。

心中装着法律,心中装着群众

“只有心中装着法律,才能用好权、司好法;只有心中装着群众,才能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王盛说,他总是将人民满意作为工作的目标来追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

2006年,王盛收到了一封来自新疆的信件。让他倍感意外的是,这封信居然来自他两年前办理的一起故意杀人案件的罪犯。这是2004年的一起故意杀人案件,被告人当时只有20来岁,被判无期徒刑,在服刑期间因再次伤人而被换押到了新疆的监狱。王盛回忆,对方是一个孤儿,判刑之后并未真心服法,对社会还心存怨恨。

收到这封信的王盛意识到,对方应该是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才会提笔写这封信,他决定回信,并为对方进行力所能及的心理疏导。

在通信条件并不通畅的情况下,这种特殊的书信往来持续了近8个月,共有6次。书信中,王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果不是你将我绳之于法,我的命都保不住。我要感谢你,也要努力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对方在信中写道。

在16年的工作经历中,王盛获得了许许多多的荣誉,但唯独谈起这件事,他却颇为自豪:“也许正像春晚小品《一定找到你》里所说的,我就是那个制止罪犯一错再错,夺去罪犯菜刀的人。”他说,指控犯罪不是目的,让犯罪人放弃重新犯罪,回归社会,这才是公诉工作价值所在,这也是王盛多年来的座右铭。

情与法,并不是只有对立,法律是有温度的。王盛还曾经办理过这样一个案件:因感情纠葛发生口角,贵州人江某一怒之下杀死了妻子。案子事实清楚,但王盛这样一个经验丰富的公诉人在心里却犯了难:于法,江某必须受到制裁,让王盛担心的是,夫妻俩留下了当时才9岁和5岁的两个儿子,今后由谁抚养?

于是,王盛决定为两个孩子申请司法救助,经过他的一番努力,两个孩子得到了最高额度的司法救助金。

王盛还曾办理过一起集资诈骗案件,受害人的损失未得到补偿,陆续有20名受害人向王盛求助,要求为他们挽回损失。

案件已经判决,对王盛来说,受害人的要求并不在他的职责范围内。但他却没有推脱。一方面,他劝说被害人要依法维权,另一方面,他督促公安机关对另一掌握财产的犯罪嫌疑人立案侦查,进一步追查涉案财产下落。

这些受害人大多来自温岭、玉环等地,跑到市院要花路费,王盛就要来了电话号码主动联系他们。“不嫌事多”的王盛获得了他们的认同。很多受害人对王盛说:“哪怕最终损失无法弥补,我们也感谢你,因为你是真正在帮我们做事。”

细致严谨,铁肩担起道义

2000年大学毕业就从事公诉工作,16年来,王盛办理了700多件刑事案件,准确率达100%。

“坚守公正是司法的关键。”王盛说,坚守防止冤假错案底线,办好每一个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公诉人的职责。正是这份强大的责任感,养成了王盛严谨细致、高度负责的过硬作风。

在办理温岭“10·25”杀医案的过程中,检察机关组成由王盛担任组长的办案组。在查阅卷宗的过程中,细心的王盛发现影响案件量刑的两个关键事实:院方是否存在医疗过错、嫌犯是否存在精神障碍尚未查清。

在要求及时补证的同时,王盛办案组的同事们没日没夜地工作,通过查阅医学资料、请教专家等渠道充实相关医学知识,针对犯罪嫌疑人提出的异议,一次次到案发医院现场核实。王盛还走进CT室,观察医生对CT机器的操作并作了现场录像,证实患者和机器的相对位置以及机床位置的变化都会导致数据变化。

“案发现场是最直观反映案件事实的一个场所,能告诉我们许多案卷里有的和没有的信息。”王盛说,去现场模拟走一遍,掌握情况,再把情况与现有的证据结合起来,这样对整个案件的认识就有了方位感和现场感,更有利于自己认识和判断案件事实。参加公诉工作以来,王盛对自己经办的近百件命案都坚持去现场看一看,这也成为台州检察机关审核证据的一种方法。

工作之初,王盛在办理一件案子时,嫌疑人在笔录上签写“与我讲的一样”时,故意在“一”字上面加了个不起眼的黑点,成了“与我讲的二样”。这件事,王盛记忆犹新:“当时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差点办了错案。这件事时时警醒他,要当好一名检察官,就必须严谨细致、关注细节、严把案件质量关。”

2009年下半年,王盛在办理任某等多人团伙贩毒案过程中,发现另有万某等五人均涉嫌犯罪,便果断向公安机关提出了追诉意见。追诉的成功率非常小,但王盛却坚持说,有疑点就必须查清,有犯罪就必须追究,不能遗漏罪犯!他多次敦促公安机关加大追捕力度,五名犯罪嫌疑人最终归案。近年来,王盛依法追诉(捕)被告人累计12名,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或建议公安机关撤案七件,提出抗诉六件,经法院审理全部改判。

在另外一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按身份证登记的年龄已成年,但他父母却称登记有误。王盛最终调查证明案发时犯罪嫌疑人确系未成年人,依法对他作出不起诉处理,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也应当得到尊重,这事关法律的公平正义,事实必须查清,这是正确办案的基础。”王盛说,既要让真正的犯罪分子得到惩罚,又应让不应受法律追究的人免受不白之冤。

理想信念支撑着成长

早在2007年,王盛就被检查出肾部有囊肿,当时的情况并不严重。医生告诉王盛,只要做一个小手术,大约一个星期就可以康复。“但是对我们公诉人来说,最怕就是生病和放长假,办案时间就会吃紧。”由于办案任务重,王盛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这病一拖就是3年多。2010年,王盛常觉得腰部难受,去医院检查,囊肿已经溃烂,如果再不及时治疗,腹腔很可能感染而危及生命。

做完手术,王盛在病床上躺了十多天。一出院,王盛就跑回了办公室。“手头上有六七个案件,躺在病床上,就想着这些案子的审查起诉期限,就像躺在火炉上一样。”他说。

2009年,王盛刚出生三个月的儿子被确诊为脑瘫,几经联系,被送入广州一家医疗机构。之后的两年时间,儿子一直在广州接受治疗。由于工作的关系,王盛很少去看望儿子。2010年,苦难再次降临到王盛头上,他的母亲不幸患癌症。那段时间,对王盛一家来说,日子格外艰难。

王盛说,家庭是他的牵挂,但自己肩头扛的,还有一份检察官的责任。

正是因为心中有了理想信念,在面临困难时,才能从容不迫、勇敢前行;正是因为心中对党的忠诚,在面对利益冲突时,才能顾全大局、公私分明;正是因为心中的那份坚守,在是非面前,才能立场坚定、正确选择。

对荣誉,王盛总是云淡风轻,他总是说,理想信念是他成长的支撑,台州检察是培养他成长的沃土。“作为一名公诉人,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做到不枉不纵,就是自己每一天追求的工作目标。”他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去年,王盛被任命为市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兼任公诉一处副处长。虽然具体的办案少了,但是对办案的指导和研究多了。工作依然忙碌,加班加点仍是常态。王盛说,他要以翻篇归零的心态,重新开始,守护公正,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