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门》 余热生辉 老有所为

2015年06月29日 三门人民医院 53443次
  
    编者按:当前社会的老龄化人口逐渐增多,很多老年人从原工作岗位上退休之后,又加入到服务社会的工作中,他们发挥余乐、老有所为,用自己长年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继续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本期特推出两位继续服务社会的老人,以表对所有老有所为的老人们的敬意。

  □ 本报记者 程 英 实习生 方正义/文  记者 刘 炜/摄   

  王多赏:退休不退岗 医院“一块宝”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县人民医院(中医院),退休医生就是医院的“那块宝”,他们经验丰富、医术精湛,往往是科室的“主心骨”。今年64岁的王多赏便是其中一位,本应在2010年就退休的他,还未退休就被医院提前“预约”返聘了回去,至今一天也没离过岗。在别人看来,看病救人就是他的工作,但在他看来,这却是他一辈子要经营的事业。

  ◆他说医者父母心

  6月24日下午,记者在县人民医院(中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室里见到了正在坐诊的王多赏,眼前的他虽已雪鬓霜鬟,却精神抖擞。不多时,门诊室里来了一对夫妻。“我建议你做进一步检查,如果病情确定了一定要尽早手术!”看到他们躲闪的目光,王多赏又说道,“一些检查项目如果能不做的,尽量不用做。”

  送走了这对夫妻后,王多赏开始沉默起来,因为这让他想起了一些往事。“刚刚参加工作时我在综合外科工作,当时医院极度缺乏医疗设备,甚至连个呼吸机都没有。”王多赏说,无数次他都只能眼睁睁看着病人忍受病痛的折磨却得不到医治。这在王多赏的内心留下了烙印,于是每每碰到病人可以在医治后病情得以痊愈,却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放弃治疗的时候,他总是会被深深触痛。

  “他的病情其实不严重,但是他们可能无力承担手术费用。”小夫妻走后,王多赏跟记者说出他内心的想法。从医四十多年来,王多赏帮助过的人很多,他总认为“医者父母心”,只要能解除病人的痛苦,他也会跟着开心。“作为医生,听到患者康复的消息,就像听到一首美妙的音乐,这也是对我最大的鼓励。”王多赏如是说。

  ◆他是学术带头人

  1975年,县人民医院(中医院)成立了泌尿外科,可当时整个科室就只有王多赏一人。

  “那时候不但医疗设备不齐全,而且人手也少,但科室的成立肯定是医疗事业的一个发展。”王多赏说,为保证科室的正常运转,他除了专门到杭州进行进修学习,还苦心钻研各种学术理论,逐步提高自己专业知识,以便慢慢完善各项医疗设施。

  坚持了二十多年一个人一个科室的现状后,终于在2000年科室来了第二名医生,这让王多赏欣慰不已。但泌尿外科一直没能有属于自己的病区却又成了王多赏心中又一件想要解决的大事。

  在经过多年的种种努力之后,去年九月份,该科室有了自己独立的病区,而科室的医护人员增加到六名医生和十余名护士。可以说,目前泌尿外科已经成为了一个医疗设备相对完善、医生配备相对完整的科室。

  对于科室其他同事来说,王多赏无疑就是泌尿外科的创始人。“王医生亲手推动了泌尿外科的成立,也亲眼见证了泌尿外科的成长。”县人民医院(中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潘毅燕这样说。

  虽然这样,但是学无止境。只要一有空,王多赏就会钻研各项学术知识,他曾在各级医学期刊杂志发表论文37篇,还获得了不少学术奖。现在他还是市泌尿学会委员、县第四届专业技术十佳拔尖人才、《实用新医学》特约编委、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各种“头衔”一大堆,但王多赏最在意的头衔就是医生,他说:“各种学术钻研都只是为了做一名好医生。”

  ◆他有一颗平常心

  除了医术精湛,王多赏的“善师能言”也是出了名的,在同事们的眼中,他就是一个良师益友。无论后辈们何时向他请教学术上的问题,他都会耐心地教导;手术室里,年轻医生主刀时,他都会在一旁悉心指导;同事们生活上碰到困难,他也会伸出援手。

  “王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很好,很善于跟病人沟通。”潘毅燕说,很多时候其实医生和病人之间并没有矛盾,只是由于没有得到良好的沟通,导致误会从而产生矛盾。而他认为王多赏之所以可以和病人很好地沟通,就是因为他拥有一颗平常心,就好像他每周一、三、五都会雷打不动地为他90岁的老母亲手熬上一锅药汤。

  已经当了这么多年的医生,为何退休后还会选择回到原先的岗位继续工作?面对这个问题,王多赏很坦然,他说:“在这里已经40多年了,似乎这里就是我的家,离开这里我什么也不是。”拥有这样的一颗平常心,所以对于王多赏来说,只要是医病救人,什么场合、什么身份都已不重要了。

  王多赏现在每天的接诊人数都在70人左右,记者还在他的小册子上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退休后每天接诊的人数。“2011年一月1375、二月1481……”这一行行数字无不透露着王多赏作为一个医生的责任。“先记下来,这样等我老了记不清楚了,看一下我就会想起来了。”王多赏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