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因胫骨近端骨折伴腓骨骨折收住我院骨科病房。与众不同的是,张阿姨骨折的小腿上长满了大大的水泡。张阿姨满脸疑惑地问:“我的小腿就是骨折了,又没被烫伤,怎么长了那么多水泡呢?”
对于骨科医护人员来说,这种水泡可是“老熟人”了,它就是“张力性水泡”。那么,这张力性水泡究竟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处理呢?
张力性水泡主要由外伤肿胀造成局部张力过大而引起。它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四肢居多,尤其是骨折周围部位最为常见。小腿、前臂、膝、踝、肘、腕关节以及手足等处都是它的“高发地”。
骨科医生介绍,这种情况大多在急性损伤后的24-48小时内悄然出现。当骨折发生时,局部软组织(特别是肌肉)也会同时受损而肿胀。由于皮肤弹性有限,肿胀后的皮肤变得“紧绷绷”的,局部压力增加,血管、淋巴管受压,血流回流阻力增大。加之血管受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增多,在表皮、真皮之间的薄弱处积聚,就形成了张力性水泡。
面对这些水泡,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对于较小的水泡(直径<2cm),一般可以自行吸收,无需特殊处理。而对于较大的水泡(直径>2cm),推荐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水泡内的液体,但注意不要剪除泡皮。如果水泡皮已经“蹭掉”,可以在表面涂抹磺胺嘧啶银乳膏或湿润烧伤膏。另外,如果严重肿胀导致肢体远端出现苍白、疼痛、无脉、瘫痪和感觉异常,考虑可能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应及时手术切开减压。
那么,如何预防张力性水泡的出现呢?首先,要抬高患肢,使骨折部位高于心脏水平,及时复位骨折并良好制动。其次,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进行冰/冷敷,可以减轻水肿、缓解疼痛、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切记不要热敷,更不要使用红花油等活血的药物,否则会加重肿胀的程度。冷敷可以使微血管收缩,通透性降低,减少损伤血管的出血及渗血。
(通讯员:柳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