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血压日——精准测量 有效控制 健康长寿
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超2.45亿
80%以上患者血压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
可能引发心脏病等严重健康问题
2025年5月17日是第21个世界高血压日,
今年的主题是
旨在引导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推动高血压防控工作,
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为人们所熟悉,但是,在我国目前的2亿多患者中,有46.9%的人了解自己的病情,40.7%的人正在服用处方降压药治疗,只有15.3%的人得到了控制,而超过80%的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那么,什么是高血压病?该如何运用正确方法控制和防治呢?
未使用降压药物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家庭血压测量值判断标准不同于诊室血压,家庭血压读数≥135/85mmHg可认定为高血压。
二、如何正确测量血压?
(1)测量血压前安静休息3~5分钟,测量时坐在带有靠背的椅子上,双足平放于地面,两腿勿交叉。上臂平放于桌面,血压计袖带中心保持同心脏水平。
误区一 没有感觉就不服降压药
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的,不是凭感觉出来的。没有不适感觉,不能说明血压不高。有些高血压患者患病时久,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没有明显不适的感觉,直到发生了脑溢血,才有“感觉”。一项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3%与31%。
误区二 认为一旦开始服药就停不了
一些患者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服药,担心降压药会产生“耐药性”,降压药不是抗生素,不会产生“耐药性”。血压及早控制,可以更早预防心、脑、肾等器官损害。
误区三 血压高了再吃,不高不吃
口服降压药物进行治疗有利于血压的稳定和控制,如果用药不规律,可能会产生血药浓度,降压药不规律服用会引起血压反复波动,也就是发生血压明显升高和正常血压反复交替的现象。
高血压患者常见临床症状有头晕、头涨、耳鸣、颈痛、胸闷、心悸、气短、恶心、乏力等。同时,高血压还伴发多种并发症,对心、脑、肾、眼等器官及大血管造成损害。常见并发症包括心衰、房颤等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视网膜病变,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据统计,我国因心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率占总死亡率40%以上,大约70%的脑卒中死亡和50%心肌梗死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1.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
2.合理膳食;
3.控制体重;
4.不吸烟;
5.限制饮酒;
6.坚持运动;
7.心理平衡;
8.管理睡眠。
血压在一天24小时之内存在一定的节律性。清晨,人从睡梦中醒来,人的交感神经也开始兴奋起来,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在上午8点—10点及下午4点—6点各有一个高峰,随后缓慢下降,在夜间降至最低,并保持一定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人一天量几次血压,每次的数值都不相同,有时甚至有较大的差异。
药物治疗方面,要先了解自己的血压目标,一般应把清晨血压控制在135/85毫米汞柱以下,高危患者可降至125/75毫米汞柱以下。
临床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长效降压药,服药时间也会根据情况给予建议,可考虑从清晨服药改为每日两次或睡前服药。
如果多种药物联合降压效果仍然不佳,可遵医嘱考虑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消融术。
血压一年四季也有变化。夏天相对于其他季节而言,人体水分蒸发多,盐分丢失也多,因此,水分蒸发多会造成血容量相应降低;盐分丢失多,血管的紧张度会下降,血压就会降低。另外血管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夏天温度高,血管扩张,血管阻力下降,血压就会相应降低。
但低血压也会造成人体组织血液供应不足,尤其是老年人对低血压的耐受性更差,更容易出现器官血液灌注不足的现象,严重时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心绞痛和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
专家提示,当高血压患者多次测量血压低于120/60mmHg时,或服药后出现无力、头晕、虚弱等症状,尤其是起身后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出现跌倒等情况,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高血压患者想要安全度夏,一是要做好防暑降温,在高温炎热的时候减少外出;二是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避免身体脱水;三是坚持家庭自测血压,做好记录;四是定期到医院心内科就诊,及时调整用药,不要让过低的血压给身体造成伤害。
高血压患者饮食应低脂低盐,清淡饮食,多吃粗粮、杂粮、新鲜蔬菜和水果、豆制品、瘦肉、鱼、鸡等食物,还可适当多吃芹菜、木耳、西红柿等降压食品,少吃动物油脂和油腻食品,少吃糖、浓茶、咖啡或刺激性食品。在饮食中应减少烹调用盐,每人每日以不超过6g为宜。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吃饭以八分饱为宜。
转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员朱医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