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浙一进修心得
2018年3月1号,作为我们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第1个来此进修的学生,我怀着好奇、新鲜与忐忑,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进修学习,与这里的老师们、进修的同事们有了人生的交集。
一、 人文篇
没来进修之前,听说这个科室很忙,我心里就打了退堂鼓,担心跟不上这里的快节奏。在报道第1天,老师就给我打了一针镇定剂:我们这个团队气氛很好,不必太过拘谨,有事情直接提。温暖的开场,从此有了厚脸皮的咨询与寻求帮助。事实证明,科室氛围轻松愉快,同事相处和谐融洽,老师们不仅专业基础扎实,平易近人,幽默风趣,乐于助人,另各有人格魅力。正如“家和万事兴”,相信一个和谐的团队,也将会有更好的未来。
在进修期间,也碰到了一群可爱、有趣、聊得来的同事。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相聚与此,也将为同一份事业散于四海。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们的欢声笑语,冲淡了我内心的孤寂;他们的人生故事,丰富了我的眼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取长补短的同时,我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二、 学习篇
1、工作效率高
每天高效率地工作是我对这个科室的初印象。科室固定床位5张,化疗主要以日间病房为主,每天出入院各20-40人,每月总出院病人可达650-700人,周转非常之快。除去在外规培、下乡的医生,常驻管床医生仅3人,包括1名孕妇。老师们通常须在1天内完成病人的阅片分析、与患者沟通交流、制定化疗方案、核对化疗方案;筛选新病人入临床试验;安排患者行PICC置管、输液港植入、化疗。老师们既要重点负责自己的管床病人,又要熟悉全部患者的诊疗情况,各环节分工明确,又共同参与。
2、学习、科研氛围浓厚
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更努力,是我对这个科室的第二印象。能留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院工作的老师们,想必都有着骄人的履历,名牌大学毕业、名医的医学硕士,医学博士、博士后和出国留学、访问经历。原以为他/她们属于从小学习成绩优秀,高智商,花1小时的学习效果等于别人花10小时的学习效果,学习考试不费力。其实不然,他们上班蹦紧精神加强业务学习,搞科研;下班回家要写论文,写标书,申请课题;周末还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术活动;每周定期至“两提升,双下沉”医院坐诊、查房等。用他们的话说,入了这行,一辈子都是忙碌学习的节奏,一天不读文献、不了解医学新动态,都不敢出去讲课。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光凭本专业教科书、指南、专家共识等大家公认的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时刻动态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热点,以及开拓科研思维。2018年在老师们的拼搏下,启动了多个临床试验项目,开展了与其他专业领域的合作,比如生物信息学、计算机、影像学、统计学等领域。成就了一篇SCI7分论文、一篇SCI6分论文、一篇SCI4分论文,两篇接收的中文核心论文,一篇ESMO摘要和一篇肝胆胰大会优秀论文。总之,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唯有不懈的努力,与时俱进。
3、对进修生、规培生、轮转生的带教
一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是科室的必修课。内容包括临床试验、NGS解读、ASCO 、CSCO等会议内容解读及科研思维培养等。全英文加图文的课件制作,紧跟医学新动态的内容及灌输的科研思维,不同于我们基层医院的还停留在专业基础知识和指南等解读。我们一开始听时一头雾水,到后面一知半解,渐渐地不抵触看英文、统计数据、医学专业新名词及科研。为了符合基层医院的实用需求,老师们还会抽空另开小讲堂,给我们讲解比较基础,比较实用的指南解读。我们平时碰到不懂的知识点,老师们也总是有问必解,需要他们的帮助时,他们也热心帮忙。
另外,老师们还无私地提供我们参加大小会议的机会,让我们进一步熏陶学术的氛围,开阔了眼界。来此科室的进修生们,总是切实地感受到方维佳主任及其团队可持续合作地诚意。方维佳主任及其团队总是尽其所能地牵头与进修生工作医院、“浙江省抗癌协会”举办的“双下沉、两提升”MDT讨论会,切实解决基层医院的实际需求。不仅我们现任进修生们有此荣幸参加,曾来进修的前辈们更是多次被科室邀请参加各地的MDT讨论会以及CSCO、肝胆胰大会、肿瘤年会等重大学会会议。不仅加强了合作科室间的紧密联系,也加强了我们学员间的友谊交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室在给我们灌输学习氛围的同时,不忘提升我们自身的科研、写作能力。在基层医院工作的这几年,缺少科研氛围,没有专人指导写作规范及申报课题,导致重新开始,万事开头难。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一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中医药药管理局课题的申报。在文章写作期间,各位老师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一篇综述也被中文核心期刊接收。经历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心路历程,现在对阅读英文文献及写作没那么恐惧,虽然既定的几个写作目标还没有完成,但心里至少有根紧绷的弦,要持续地学习及重视科研。
(通讯员: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