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医院新闻
护理天地
员工心声
医共体动态
>>员工心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员工心声

生命的时态

2020年12月22日 330667次

想来也是很快,快四年了,自毕业后到现在,呆在同一个科室,却也未必看得透。三年,不长,但是这段经历却有足够的厚度,这其中夹杂着的是多少人的悲、欢、离、合…

关注我朋友圈的朋友都多多少少会了解一些ICU的故事,他们总觉得这个科室沉闷,忙碌,严肃,进到里面的人都是九死一生,昂贵的医疗费用让他们倾覆家产,可能到头来也是人财两空。我们不否认,因为ICU的性质就是救治危重症患者,里面的机器都是关于人的高级生命支持,进到里面的人往往都是患有一项或者多项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解决危机,尽可能拯救生命,提高往后的生活质量,而这是一项关于生命的博弈,不见得每一次都能赢…

这里的故事有很多。坚持,放弃,误解,信任…ICU的门口,几平米的空间装的是一些人一辈子的泪水,见证着一些人人生最大的喜悦,倾听着他们最真挚的祈祷,背负着最沉重的歉意…

有时候我们需要坚持,

因为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

常说“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临”,ICU每年都会收治各种意外事故导致的多发伤患者,这些患者往往全身多处骨折, 严重的伴随脏器破裂,全身上下没有一处可以下手的地方。在面对这类患者时,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与时间赛跑,联合会诊,做CT,超声评估,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给予各种对症的生命支持,监测生命体征,随时注意伤者的变化,不停的查血化验,输血输液,监测指标,随时进行各种检查。等到稳定患者的体征,有手术条件后,为其进行手术,手术后又进行监测,不停地寻找时机,不停地进行修复。而这个时候,你问我们有希望,有十足把握吗?我们只能说尽力而为。因为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我们步步为营,在每个阶段都拼尽全力,我们在坚持,病人在坚持,家属在坚持,而这一份坚持就是患者的生机。

对于这类急性创伤的病人来说,我们要的就是一步步的坚持,尽全力拯救他们的生命,恢复他们的生活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份坚持无论多难,这个过程无论有多少不信任,我们都会坚持到底。

花有四季,人亦有归期

我们需要学会送别

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当它到来时,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迎接它。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衰老,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每一个人都不停的老去,全身的器官开始出现衰竭,就像一辆老爷车,即使修理多次,最终还是要报废,归为一堆废铁。

我们每年都会收治很多高龄的呼吸衰竭的患者,当慢性疾病走到最后,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无法脱离呼吸机,最终行气管切开。而插管、依赖呼吸机的状态是怎么样呢?无法说话并且离不开呼吸机,只能在床上躺着,为了他们的安全考虑,双手腕用约束带进行保护性约束,清醒幸运的患者可以进食,而昏迷状态的话只能通过鼻胃管输注营养液。在这里,他们没有风霜雨雪,没有日升日落,只有嘟嘟嘟的报警音和旁人的生死别离。他们即使在刚开始的时候保持清醒,到最后都会对这个世界失去认知,只要呼吸机不撤,心电监护上的波形还在就等于他们活着,最终迎来各种并发症,状况越来越差,油尽灯枯。

我们往往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很唏嘘,生命不应该活成这样子的啊。有时候病人会在自己清醒的时候挣扎,在纸上面写下“要回家”,但是我们能做决定吗?不能呀!他们的医疗决策在家里人手上,身为家人,能够眼睁睁看着我们拔掉他们的管子?能够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清醒中痛苦的离开?

大部分的我们都没有能力来从容面对死亡,虽然我们都知道人终将归于尘土。接受一个人的必死性,了解医学的局限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顿悟。作为ICU的医务人员,我们在感觉到生命在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死亡时,我们会劝家属放弃,这是一种尊重,保留生命最后的尊严。接受一个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这是一个过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生命如果无法延续,

何不让生命延续生命

我们知道,在疾病面前,医生所能做的就是尽全力救治,但是医学也有它的局限性,不是每一个患者都能被救回来。如果生命没办法延续,何不让生命延续生命呢?而这个方法,在医学上就称为器官捐献。而能捐献器官的只有脑死亡患者,这类患者往往都在ICU。我在ICU的这三年,有幸见到过一次。

2018年的那一次也是我县首例人体器官捐献,患者因自发性脑出血而后脑死亡,ICU医生在知道患者脑死亡后,与家属谈了器官捐献的有关事项,家属们强忍心中悲痛,征求家中70多岁的老母亲同意后,在急诊室外做出了一个大义之举:一致同意捐献患者有用的器官,帮助更多病患。                    

我们知道在农村,很多习俗都不会同意器官捐献,这种想法有时候连提出都不会被患者家属接受,更何况是同意捐献。所以捐献器官真的很难成功,很多人不能接受,即使是医务人员自己。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能做的是尽力促成,能够让注定消逝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得到重生。

 

 

(通讯员:郑霓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