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耳朵有这种“小洞”,千万别疏忽
“耳仓”“粮仓”“富贵孔”“聪明洞”
……
这都是民间对耳朵上小洞的俗称
预示着聪明富贵、吃穿不愁
不过这并没有科学依据
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希冀
实际上
孩子有这种“小洞”
家长更应该注意!
小红,自幼左耳前就带着一小孔,因为家里的长辈说这是“聪明孔”,并且当时小红的耳朵不痛不痒,也没有其他症状,家里人就没放在心上。直到小红妈妈突然发现孩子耳朵上的小孔红肿又流脓,而且孩子也不停喊痛,这才慌了!
原来这个小孔并不是长辈口中的“聪明孔”,而是“先天性耳前瘘管”。很快,小红就去外院进行了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可好景不长,术后半年小红左耳前再次出现红肿,伴臭味。
这一次,小红的父母决定留在三门治疗试试,于是来我院耳鼻喉科就诊,接诊医生章莎莎考虑是左侧先天性耳前瘘管术后残留引起的皮肤脓肿,经过2周的门诊换药,感染控制后,在我院经徐美爱主任行耳前瘘管残留区域扩大手术治疗,手术非常成功,小红也逐渐恢复。目前已经随访1年,患者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术后第一天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与耳廓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般长在耳朵前侧,但也有开口于外耳道口或耳垂等地方的,由于瘘管口的位置不同,耳前瘘管有很多样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表面看,只有一个针眼般的小洞,可是在小洞的深面,瘘管纵横交错呈分支状分布,易发生感染。感染时洞口附近皮肤红肿、疼痛,可形成脓肿,破溃后则形成瘘管,管腔也会向深部发展,少数感染可延伸到外耳道或乳突部。反复感染的患者,局部遗留疤痕。
一般情况下,耳前瘘管无需过多关注,虽然耳前瘘管会分泌一些油脂类的物质,但只要不去抠或者挤压,就不会引起感染,然而一旦感染发炎,则有可能会变成“不定时炸弹”。
因此,孩子耳朵有这种“小洞”,家长千万别疏忽,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用手去挤压,揉搓,保持局部清洁,防止发生感染。
如果耳前瘘管出现稀薄粘液或者白色皮脂样分泌物,碘伏擦拭,避免按压。
不可用尖锐的物品掏瘘管,尖锐物品容易刺破窦壁,形成新的窦道,引发感染加重。
局部瘙痒,臭味明显时,提示感染可能,及时就诊。
如果耳前瘘管继发脓肿形成,则需要进行脓肿切开引流、局部换药等治疗。
耳鼻喉科章莎莎表示:“耳前瘘管跟福气、聪明没多大关系,倒是对健康有影响,但家长们无需过度担心,平时做好清洁即可,如果一旦出现感染,一定要及时就医。”
单纯型耳前瘘管不需要治疗,但是当瘘管反复感染,或者形成脓肿,手术彻底摘除全部瘘管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讯员:章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