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医院新闻
护理天地
员工心声
医共体动态
>>医院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秋燥来袭,应对时需注意这一点!

2024年10月17日 1229504次

秋以“燥”为主,

人体常容易受到燥邪的伤害。

许多人这段时间

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

明明吃了梨汤、百合等润燥的,

但有时候却不起效果,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中医师表示,

想要有效地对付“秋燥”,

一定要区分

“温燥”“凉燥”!

image.png


秋燥分温凉,辨证施治

27岁的小丽发现自己近来口干舌燥,总是干咳,而且莫名的心烦,更为烦恼的是大便燥结,如厕费老劲了,让她苦不堪言,于是来到医院中医科就诊。

中医师接诊后,观其舌面干燥、苔薄白,舌边尖红赤,脉数浮,后又了解到小丽平日喜食奶茶冰饮。“您这个问题不大,主要为温燥引起的。”中医师耐心解释道,并为其开出清宣温燥、润肺止咳的药方。




温燥与凉燥应区别对待,否则越治越燥。”中医师表示。




中医师去年曾接诊过这样一位患者张大爷,65岁,秋季的某一天他发觉自己口干、鼻子干,还咳出清痰,养生经验丰富的他觉得是秋燥导致的,需要润燥,正好家里有川贝雪梨膏,立马给自己安排上了。可是一连喝了好几天,反而还出现了头疼的症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一脸疑惑地来到医院。

中医师观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细,结合当下时节诊断张大爷的症状为凉燥引起的,“秋燥是分温凉的,您这个属于凉燥,川贝雪梨是凉润之物,温燥时可服用,如果错误地服用了,就会导致寒邪被闭在体内很难出来。”并为其开出宣肺散寒、止咳润燥的方剂。服药数日后,张大爷症状已好转。



秋燥为何分“温、凉”?


初秋的时候多为温燥,深秋的时候多为凉燥,这主要是跟外界气候相对应的,因为初秋的时候,虽然已经进入秋季,但是夏季的暑热并未完全褪去,空气中还夹有夏季的炎热,热邪和燥邪相合,因此便形成了“温燥”

到了深秋,暑热完全褪去,天气也逐渐转凉,气候以凉爽为主,更多的寒凉病邪,和燥邪交错,也就是中医里面的“凉燥”



如何通过症状来区分?


温燥

温燥兼有火热。

主要表现为口舌干燥,舌苔偏黄,舌质红;易渴,喜欢冷饮;咳嗽容易出现气粗气急,痰少而黏。

可适当摄入一些应季的平性偏凉、能润燥的食物来养生,如蜂蜜、百合、银耳、木耳、丝瓜、莲藕、荸荠、鸭肉、梨子、苹果、葡萄、柚子等。

凉燥

凉燥兼有寒气。

主要表现为身痛、头痛,怕冷无汗,喜热饮,口干咽干,咳嗽痰稀,喜热饮,身体发热不明显。

可选用平性偏温、能润燥的食材来保健,如冬枣、椰子、杏仁、柿子、石榴、核桃仁、莲子、芝麻、桂圆干、紫苏等。



秋季养生小常识


01
多饮水少食辛辣

秋燥最容易伤人的津液,应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以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津液。此外,多吃些萝卜、莲藕、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润燥的食物,要尽量少吃或不吃辣椒、葱、姜、蒜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食物。

02
早卧早起

早起早卧是顺应阴精的收藏、阳气的舒长。早起吐故纳新,早卧养精蓄锐,保持人体阴阳的调和。

03
运动要适量

秋季气候已逐渐转凉,适合人们做各种运动,对预防秋燥也有好处。因为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津液自然也就充盈。不过,应该避免运动量过大或者过于剧烈,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悠着点,选择平缓轻松的项目,比如登山、太极拳、瑜伽、游泳等。

04
调养情志

情志养生,静以养神,舒畅情志,避免悲伤的情绪。可以适当登高望远、听音乐、阅读等,颐养心情,也可使用中医情志疗法,如冥想、深呼吸等,帮助舒缓情绪、减轻压力,保持平和安宁的心态。

05
防感冒

白天炽热的气温到了晚上就会开始变得清凉,因此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发的感冒,适时增减衣物是非常重要的。






科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