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叮铃铃......”这一天,正在查房的感染科主任沈显元的电话响起,原来是检验科副主任朱凤娇打来的。“有一个邻县来的肺吸虫病人,辗转多家医院没有治好,想找你看看。”沈主任感到诧异,到底是什么样的病情,一直治不好呢,还从外县远道而来求医,职业的责任感和好奇心让他想一探究竟。
小伙子叫小江(化名),26岁。沈主任对他第一个印象是人偏瘦,但精神状态看着还可以。说起自己的就医过程,小伙子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起来。
2021年的年初
症状:咳不停
小江从2021的年初就开始出现咳嗽、咳白痰,有时痰中带鲜血,伴活动时气急,后来逐渐出现两胸背部疼痛,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在当地医院多次住院, 都是考虑“肺炎、胸膜炎”,经过各种抗生素、甚至激素治疗后没有明显好转,期间肺部病灶呈游走性改变,还出现了气胸。
2021年9月
9月份,他到省级医院求医,做了支气管镜提示符合嗜酸粒细胞性肺炎,最后几经讨论,确诊为 “肺吸虫抗体阳性”。罪魁祸首终于找到了---肺吸虫病,小江也拿到了特效药吡喹酮,但服用了几天下来,他的病情稍有点好转,又再次出现咯血、气急等症状。
2021年11月
网上求医:柳暗花明
病因找到了,治疗却没有大的起色,无奈的他开始在网上寻求帮助。他查到山东省寄生虫病研究所治这个病比较有经验,但路途遥远,后来通过几番找寻,联系到了该院的专家,从专家口中得知我院检验科副主任朱凤娇所在的医院,可以为他解除病痛。最后经过朱主任找到了沈显元主任。
沈主任听了小江一波三折的就医过程,下定决心全力医治。他详细查看了小江的病例资料,再次追问,得知小江家附近有条小溪,年少时有喝溪水解渴、溪边烤小鱼小虾吃的习惯。从2013年开始他的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基本都是20%以上;2019年开始已发生过三次气胸了。
沈主任对小江的病情了然于胸,认为他感染肺吸虫与年少时饮用溪水有关,生溪水中有肺吸虫囊蚴,这么多年来已形成慢性感染,多次气胸可能也与之有关。“他这种肺吸虫病是一个食源性的寄生虫病,主要是经过口传染的,山间那些溪水虽然看起来很干净,但可能有大量的寄生虫,里面的虾、鱼,一些小动物就是寄生虫的第二宿主。”沈显元表示,肺吸虫病是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症状轻重与入侵虫种、受累器官、感染程度、机体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可有低热、咳嗽、咳痰、乏力、食欲不振、胸痛等临床表现,还可以导致胸膜、心包炎症,引起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容易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混淆。凭借多年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沈显元推断导致小江治疗效不佳的原因是服用的吡喹酮片剂量和疗程都不足,这才造成病情反复。随后,沈主任查阅了多篇文献,给予了正规的吡喹酮剂量和疗程,虽然服药初期小江有些恶心、心悸的不良反应,但经过对症处理很快就缓解了,慢慢的咳嗽、咯血、胸背痛、气急等症状也明显好转。几天下来,小江觉得神清气爽,很快就顺利出院了。沈主任还加了小江的微信,以便及时了解他出院后的情况,并叮嘱他及时复查。
治疗前后肺部病灶对比
半个多月后,小江再次从邻县来到三门,到沈主任的专家门诊复诊。从检查结果上来看,他的血嗜酸性粒细胞从23%降到了10%,右肺下叶的病灶明显吸收。就这样,又经过几次的治疗后,凭借沈显元主任的精准施治,困扰小江多年的顽疾终于被治愈了。这一次,我们都在他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笑容。这一次,我们也为我院沈显元主任的精准施治喝彩。用药尺度差之毫厘,结果却谬之千里。一个医者的治疗水平,也就在这毫厘之间完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