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医院新闻
护理天地
员工心声
医共体动态
>>医院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讲医者故事 展医者风采】梅海博:“沉寂杀手”的对抗者

2022年11月10日 4079339次
你们是怎么定义30+的青年医生

是不是觉得他们太年轻,没经验

今天,走进我院骨科青年医生

梅海博

给你们一个全新的定义

▲▼▲

图片

34岁的梅海博是我院一名骨科医生,也是我院唯一一名外周血管介入医师。下肢深静脉血栓,大部分发病没有任何预兆,被称为“沉寂的杀手”。因此梅海博面对的患者,往往都比较凶险,这也就意味着他面对的挑战和压力更大。
2020年4月,家住珠岙的刘奶奶1个多月来在农忙后反反复复出现双下肢肿胀,也并未在意。但近些日子里,她时常喘不过气,严重的影响了生活。4月中旬的一天,在老伴的陪同下来我院检查。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后,在到达急诊室的门口时,刘奶奶就出现了极度呼吸困难的症状,说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蹦出来。
图片
急诊科医护人员立即对其进行了救治,所幸喘息逐渐平稳下来。下肢水肿?呼吸困难?普通人怎么想都很难将这两个症状与一个疾病联系起来。但我院参与救治的医生们却敏感地觉察到,刘奶奶可能患的是肺栓塞,最后检查结果也证实了医生们的猜测——肺动脉主干栓塞(极高危)。当时梅海博接到通知后,立即与同事梅垚峰配合为刘奶奶做了DSA下经皮肺动脉碎栓术+溶栓术,术后病情立马缓解,不久后刘奶奶便顺利出院。

图片

右肺动脉里挖出了一条生命通道

下肢静脉是负责将腿部静脉血液从足部往上运输,最终回到心脏的运输通道。这些血管里形成血栓,运输通道就会堵塞,而它最大的风险在于这些血栓可能脱落,一旦脱落可随血液漂移到心脏,进入肺动脉。更致命的是,很多患者此前没有任何明显症状,因此一旦发生肺动脉栓塞,就会令人猝不及防。而过去,肺栓塞这样危重症患者,医院因技术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第一时间进行有效救治。2018年前,梅海博就前往浙大一院血管外科进行学习,学成归来后立即在我院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该项技术为此类危重症患者救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梅海博的世界很纯粹,对于精进技术,他永远在路上。工作近10年来,一心扑在专业上,不断探索,提升自我。2021年的5月,梅海博在我院顺利完成了首例人工血管搭桥手术,为一位动脉支架内再闭塞的患者再次建立了肢体血供,让患者免去了截肢的痛苦。
患者陈大爷曾有下肢动脉支架植入的病史,2021年年初出现左足轻微疼痛,当时未重视,未正规治疗。几个月后,病情加重,疼痛到无法入眠,来院就诊。经下肢CTA提示:左侧股动脉支架内再闭塞。如不及时治疗,将因缺血坏死而导致截肢。

图片

对此,骨科主任徐台锋马上组织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术前讨论,术前造影提示支架内闭塞程度严重,考虑经济因素,遂采取人工血管搭桥术。因为这是医院首例人工血管搭桥手术。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患者被推进了手术室。这一次,对于梅海博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手术台上,他小心翼翼地游离左侧股总动脉、左侧腘动脉,将人工血管近端塑型后与左股总动脉及左腘动脉进行了吻合。为防止患者在手术中血栓形成,他们采取全身肝素化,以确保血管通畅。经过2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血管桥成功通血,腘动脉即可出现强烈的搏动,肢体马上恢复了血色。
梅海博,一名优秀的青年医师,在该奋斗的岁月里,对得起每一寸光阴。近年来,梅海博成功救治的患者越来越多,完成了数百例的血管介入治疗,更有很多患者外出求医无果,又返回我院寻求他的帮助和救治。而每一场介入手术,他都要背负十多公斤的铅衣,浸泡在辐射中,每一场都是脑力与体力共同支出的战斗。
2022年医师节颁奖晚会上,他一人囊获了“中青年优秀医生”、“介入手术奖”、“大病历书写奖”三个奖项。作为一名青年医师,我们在梅海博的身上看到了锐意进取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和蓬勃向上的朝气。正如不少患者对他的评价一样,“这么年轻,又这么有耐心,又有好技术的医生,不多。”

(通讯员:陈  怡、柳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