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超声科医生,最近我的一位朋友找我做了一个乳腺的超声,原来是乳腺炎困扰她很久了,我的第一反应也是问是在哺乳期吗?但是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借此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非哺乳期的一种炎症——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最早于1972年由Kessler和Wolloch首先报道,近年来在国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高发年龄为20-50岁,且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以及经产妇,未生育女性一般不发病,除非长期服用利培酮类抗精神病药物或高催乳素血症者。该病常单侧发病,左乳多见,部分也可双侧发病,且多发生于乳腺的周边区域,并逐渐向中心发展,最终可累及整个乳腺。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在临床上的表现缺乏特异性,最常表现为一侧乳房肿物,可伴有疼痛、皮肤破溃,严重者可形成窦道;也可见乳头溢液、乳头变形、乳头内陷等改变。我的这位朋友疼痛明显,但又不好意思来院就诊,于是该情况已经持续多日。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在超声上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不均质低回声。有学者将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表现分成三种类型:管状型、团块型、弥漫型。
1)管状型:主要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病灶,内部及周边可见较多的管状低回声延续。
2)团块型:主要表现为成角或分叶状的不均质低回声团块,边缘较圆钝,有的可呈“假肾征”。而“假肾征”可能是由中心区域未受累的高回声小叶间质,和周边受累的低回声乳腺小叶共同形成。
3)弥漫型:主要表现为大片弥漫性分布的结构紊乱的腺体,占位效应不明显,常累及两个以上象限,内部可见液性区,部分可形成瘘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CDFI上,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累及区域的血管一般走形自然,往往平行于病灶的表面,或分布于病灶边缘乃至局部。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仅靠临床及影像学往往难以明确诊断,导致不易实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病情反复、迁延不愈,最终确诊还需通过病理组织学活检。最后我的朋友在我建议下,进行了系统的治疗。在此,我想提醒一下广大女性朋友,乳腺发生不适时,应该及时就医,以免贻误治疗。
(通讯员:林秀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