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死人了”是真的存在,警惕热射病!
酷暑之下,人们常形容天气为“热死人了”。然而,这并非一句玩笑话,最近,各地开启了“炙烤”模式,多地气温直线上升。冰淇淋拿在手上,启动秒化形态。由于持续的状态,中暑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甚至出现死亡案例。
近日晚上,一个全身滚烫,不停抽搐的男人被工友送入急诊科。入院时,患者已陷入了昏迷状态,体温高达41℃。“不好,患者应该是得了热射病!”经验丰富的急诊医护人员心头一紧,护士立即对他进行了物理降温,解开病人衣服,让皮肤充分暴露,增加散热,同时在患者腋下、腘窝处放置冰袋,还注射了大量盐水补液。经过医生和护士紧张的抢救下,病人体温逐渐下降,被送入重症监护继续治疗。据患者工友所说,该患者在工厂里面工作,室内空气不流通,患者曾出现头晕、乏力等先兆中暑表现,但并没有采取措施,直至晕倒才被他们发现、送医。
什么是热射病呢?
通俗地理解,热射病就是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具有很高的病死率。6月到9月是热射病高发的时段。
根据2019年首发于《解放军医学杂志》网络版的《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热射病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指暴露在热环境或者剧烈运动导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典型症状就是核心温度升高>40℃、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例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并伴有多器官损害,严重者危及生命。
症状:大汗、四肢无力、头晕、口渴、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动作不协调等伴或不伴体温升高。
症状:先兆中暑症状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到38℃以上,并出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脱水(如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
重度中暑
三种类型
热痉挛:短暂性、间歇发作的肌肉抽动,一般持续时间约3分钟。
热衰竭: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呕吐等。
热射病:出现发热、头痛或忽然晕倒、神志不清等。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40℃以上,出现谵妄、嗜睡和昏迷。直肠温度最高可达46℃,可有心衰、肾衰等表现。
重症中暑的患者应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急诊医生介绍道,并非只有在户外作业的人员是高发人群,一直在室内也有可能“中招”。“在封闭的温度很高的环境,再加上一些老年人有些基础病,体温散热出现问题,会出现非劳力型热射病;此外,还有坐月子,夏天天气闷热再关着门窗,也容易发生热射病。”
热射病常见类型
劳力型热射病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比如在夏季参训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
经典型热射病(非劳力型热射病)常见于年幼者、孕妇和年老体衰者,或者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通常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如何预防热射病呢?
1)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在高温环境下,身体容易失水。确保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以保持身体水分平衡。如果你从事剧烈运动或长时间户外活动,应该增加水的摄入量。
2) 避免在炎热时段进行剧烈活动:尽量避免在炎热天气的中午时段进行剧烈体力活动。如果必须进行这类活动,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时段,当温度较为凉爽。
3)穿着适当的服装:选择轻薄、透气性好的衣物,并尽量避免穿着暗色衣物。戴上宽边帽或遮阳帽以保护头部免受阳光直射。
4)避免在封闭的热环境中停留:尽量避免在没有足够通风的封闭空间中长时
间停留。如果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或活动,确保有良好的通风.
5)监测体温:如果你从事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或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定期测量体温以确保不出现过热症状。
6)停止活动并寻求阴凉处:如果你感到头晕、乏力、呼吸急促、出汗异常多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立即停止活动并尽快前往阴凉处休息。
最后,医务人员提醒,市民一定要提高对先兆中暑症状的警惕性,及时识别、避免病情加重和进展。如果出现了先兆中暑现象:首先要尽快离开高温、高湿、封闭的环境,然后到通风阴凉的地方。病情不太重的情况,可以适量饮用一些清凉的饮料,比如淡盐水、盐茶水或者含盐的清凉饮料。可以用冷毛巾擦拭降温,一部分病人症状能得到改善。
(通讯员:陈紫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