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糖尿病属于“老年病”。
实际上,儿童青少年甚至婴幼儿也会患糖尿病。

嘉嘉(化名)是一名马上就要步入小学的孩子,前段时间小朋友晚上总是频繁的起夜上厕所,且又喜欢喝水,但这些举动在父母眼里只觉得有些奇怪,并没有太过在意。直到这些症状持续了挺久,父母觉得奇怪,于是来我院儿科就诊。这一查,结果发现孩子尿酮体4+,血糖33.0mmol/L。医生看到这一结果,眉头一紧,赶紧将嘉嘉收住入院。随后,嘉嘉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且已发生酮症酸中毒,在我院进行一周的胰岛素治疗后,情况好转。孩子小小年纪,就得了糖尿病,这样的结果对于家长而言如晴天霹雳。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惑,我家的孩子平时饮食也还好,人看着也不胖,为什么就成了“小糖人”?
儿科主任李亚红介绍,儿童糖尿病一般分为1型、2型及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以1型糖尿病较为多见,一般起病急,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几乎无法分泌胰岛素,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需要终身进行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和胖瘦没有关系。
嘉嘉的妈妈在调整心情后,马上进入了这场持久战,她开始学习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并要学习一套复杂、繁琐的转换公式,才能确保孩子的血糖维持在一个平稳的水平。
同样,13岁的糖尿病患者小阳(化名),最近因为一时贪嘴,偷喝饮料,把自己又送进了病房。小阳的母亲曾患“妊娠期糖尿病”,分娩后血糖仍高,被诊断为Ⅱ型糖尿病,一直予口服药物治疗。一年前小阳因“多饮多尿消瘦10天”到门诊就诊,被诊断为糖尿病。此后,小阳按时注射胰岛素以及合理的饮食控制,血糖一直较为稳定。但这次发病几个小时前,他偷偷地喝了饮料,妈妈在给小阳监测血糖时发现血糖异常升高,立即送到我院儿科急诊就诊。收住入院时,小阳的末梢血糖已高达24.9mmol/L。李亚红表示,儿童糖尿病饮食管理很重要,饮食管理目的是维持正常血糖和保持理想体重,包括鼓励适当的饮食行为和健康的终身饮食习惯,提供充足和适当的能量摄入和营养素,实现最佳生长、发育和健康。一般根据年龄计算孩子每日总热卡需要,再根据食物成分与比例安排每日食物种类与数量,每日进食应定时,饮食量在一段时间内应固定不变。偶尔嘴馋吃点零食,可以根据碳水化合物系数,追加一定剂量的胰岛素。切记不能偷喝饮料或暴饮暴食,否则发生酮症酸中毒等后果不堪设想。我院医生提醒糖尿病患儿,出院后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每次餐前30分钟测血糖(血糖控制在6.7—7.8mmol/l),并根据血糖结果正确注射胰岛素。
●严格饮食管理,避免含糖高的食物,如巧克力、甜果汁、纯糖等,含糖较低的水果如苹果、橙子、桔子、以及坚果类、豆类、奶制品等可以食用,但需代替部分主食,最好在两餐之间食用。如病情控制不满意,则暂不食用。
●合理安排生活,避免剧烈高强度活动,但需进行一些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爬楼梯、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最好安排在早餐或晚餐后半小时或1小时。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不超过1小时。
●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及内衣内裤的清洁干燥。若有皮肤损伤,要及时处理。
●定期门诊随访。
●一旦出现发抖、心跳加快、头疼、头晕想睡、出虚汗、视物模糊、四肢无力,立即让孩子平卧,并测血糖。若低血糖(血糖<3.9mmol/L),可以吃4片葡萄糖片、半杯橘子水、2块方糖、3颗硬糖、150ml可乐等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