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天气炎热
人经常会说“热死人了”
有时这并非一句玩笑话
生活中,确实有人被“热”死了
…………
6月9日,在网上看到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在镇江九连尖一名徒步登山女孩中暑,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无独有偶,近日,27岁的小伙朱某,在我县隐龙山爬山时,突然感觉头晕不适,双下肢乏力,大汗淋漓。朋友察觉到不对劲,当即拨打了120送往我院。患者到达我院时,呼吸急促,体温升高,汗水已经湿透了衣物。急诊叶静医生通过患者的病史考虑患者为中暑。护士立即对他进行了物理降温,更换患者已经湿透的衣服,让皮肤充分暴露,增加散热,同时在患者腋下、腘窝处放置冰袋,积极补液等对症治疗。目前患者因送治及时,已无大碍,顺利出院。

叶静医生表示,中暑大家都不陌生,但如果不重视轻中度的中暑和积极降温,中暑进一步加重,发展成为重度中暑,它可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例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中暑起病急骤,大多数患者有头晕、眼花、头痛、恶心、胸闷、烦躁等前驱症状。按病情的程度和特点,中暑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即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先兆中暑: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37.5℃。轻度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症状,同时表现为体温>38.5℃,伴有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和脉搏细弱而快等。重度中暑:大多数患者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体温达40℃以上。按发病症状与程度,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痉挛:表现为肌肉疼痛或抽搐。通常发生在腹部、手臂或腿部,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热衰竭:起病迅速,其症状包括眩晕、头痛、恶心或呕吐、大量出汗、脸色苍白、极度虚弱或疲倦、肌肉痉挛、昏厥。热衰竭患者的皮肤可能冰凉且潮湿,血压下降,脉搏快且虚弱,呼吸急促且浅,体温稍高或正常。热射病:表现多样,包括头晕、搏动性头疼、恶心,极高的体温,皮肤红热且干燥无汗、怕冷,意识模糊,口齿不清,不省人事。若救治不及时,可导致死亡或残疾。
叶静医生提醒:快速降温至关键,“黄金半小时”要争取如果发生中暑,病人已经晕厥,第一时间应该拨打120。同时可以选择以下方法进行急救:
第一,先将病人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脱去衣服,进行皮肤肌肉按摩帮助散热。
第二,虚脱病人,用15℃的冷水反复擦拭皮肤、用电风扇或空气调节器等方法散热,头部周围可放置用湿毛巾包的冰块。无虚脱的病人,可选择用2-14℃的冰水浸泡身体,并不停地搅动水,头部露在外面,周围同样放置用湿毛巾包的冰块。体温降至39℃时,停止降温。第三,在进行降温过程中,要观察病人的体温、呼吸、脉搏及神志。如果呕吐要将头偏向一次,避免误吸。发生抽搐,可用2根筷子(选择结实的筷子)缠上薄毛巾,放到病人的臼齿(大牙)处,防止咬伤舌头。如果心跳呼吸停止,要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目前,我院急诊备有医用控温仪,又称为冰毯,降温法是利用半导体制冷原理,将水箱内蒸馏水冷却。然后通过主机工作与冰毯内的水进行循环交换,促使毯面接触皮肤(隔开衣裤)进行散热,达到降温目的。最后,医生特别提醒,不只是户外暴晒才会中暑,通风差、温度高的室内小环境也可能引起中暑。
(通讯员: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