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将鼠药当良药,险酿大祸
2017年11月01日
三门人民医院
6029390次
前段时间,一位80多岁老人误服鼠药,幸亏家人及时发现,才入院进行治疗,险些给自己酿大祸。专家提醒,鼠药、农药等都必须要保管得当,一旦发现误食毒物,应尽快吐出来,并及时送正规医疗机构救治。
8月底的一天,我院消化内科病房接到了门诊打来的电话,说要收住一位凝血功能异常的老人。约10分钟后,一位看上去80多岁的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病房,老人看上去没什么异常,接下来的询问,却让医生倒吸一口凉气。
接诊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得知,老人3天前在家中服药时,不小心将新买的杀鼠剂当成了治疗药,一口气喝了5毫升。当他觉察到味道异样时,杀鼠剂早已进入体内。误将鼠药当良药,本来应该及时到院就诊才是正确的做法。结果,老人发现杀鼠剂喝下去后并未感觉不适,且认为不过才喝了一口,所以未重视。后来无意中和儿女提起此事,才被儿女带来医院检查。
来院检查后,表面上看似没有任何不适症状的老人,检查报告单上可是查出了问题——凝血功能的异常。幸运的是,检查中并未发现老人有出血的情况。入住我院后,经过医生的治疗,多次复查后,凝血功能指标慢慢恢复了,出院时候已基本正常。
老人的家人本以为这下子可以松口气了,结果不曾想出院不到一周,老人在家中就开始解黑便(预示有消化道出血),又被家人急送到我院急诊,再次复查凝血功能又出现异常,且出现了消化道出血的表现。老人再次被送来我院消化内科科住院,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老人病情逐渐稳定,但仍在治疗当中。
反复的凝血功能异常,医生考虑为患者口服的杀鼠剂半衰期偏长有关,但是因为老人年龄偏大,无法记清购买的杀鼠剂为哪一类,且是在上门的流动摊点购买的,故而无法判断具体药物。
目前随着国家对毒鼠强,氟乙酰胺等剧毒致惊厥杀鼠剂的禁用,抗凝血杀鼠剂成为使用的主流。抗凝血杀鼠剂主要是通过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干扰肝脏对维生素K的利用,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影响凝血活酶和凝血酶的合成,使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另外,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壁,使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减,继而破裂,造成内脏出血。目前比较常用的为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包括溴敌隆、溴鼠灵、大隆等。溴鼠灵的毒性在人体内的半衰期为10-70天,代谢极慢,故持续抗凝血作用时间也长。我院医生怀疑老人应该是误服了长半衰期的抗凝血杀鼠剂,所以才会反复出现凝血功能异常。
在此,我院提醒家中有老人和小孩的市民,在购买和存放毒物和药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到正规售卖地点购买毒物;2. 将药物和毒物分开存放;3. 应存放在固定的场所或橱柜并上锁;4. 毒物要有明显的警示标志。
此外,医生还是再次强调,误服毒物一定要及时来院检查,切不可因身体没有出现不适感就不加重视。
(通讯员:陈妮)
上一篇:请保护好留守儿童牙齿
下一篇:牛:静脉输液,护士竟然“倒着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