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医院新闻
护理天地
员工心声
医共体动态
>>医院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我院呼吸内科医师徐梯的“两大”抗疫战场

2020年04月08日 5530135次

他的老家在武汉

他是一名三门女婿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战“疫”

他从三门“打”到武汉

践行一个医者的誓言,

也守卫住了他的两个“家”

他就是我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徐梯

武汉:看着老家重有烟火气,心里很暖


image.png


人物名片
徐梯,男,三门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台州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战“疫”有感
大家都喊我们“英雄”,但我觉得武汉人民才是真英雄,有了他们的配合,才能快速打赢这场战“疫”。
“去时无畏,归来无恙……”几天前,徐梯发了这样一条信息到朋友圈。短短的一句话,却承载着他40多天的战“疫”经历。


徐梯,新台州人,祖籍武汉。若非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他已有多年没如此近距离地听到家乡话了。

“铃铃铃、铃铃铃……”2月9日早上6时许,睡梦中的徐梯被一串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医院决定派他赴湖北参战。
接到通知,他一时有点蒙:短短几小时后,他就将与另39名医护人员奔赴战“疫”第一线。
“这消息来得有些突然,但其实我心里早有准备,原以为自己会被派到台州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这下是把‘战线’拉得更长了……”徐梯说,家人们虽有百般担忧,但也默默支持了他的决定。
image.png
医疗队达到驰援地的当晚(徐梯左四)
当天上午10时,徐梯所在的台州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整装向武汉出发。长途跋涉后,医疗队到了黄陂方舱医院,开始10多天“陀螺式”的医疗救助工作。随后,他们又横跨100多公里,赶到江夏区日海方舱医院等多家医院,继续守牢武汉人民的“生命线”。
image.png
徐梯与队友们首批进舱
“一开始还是挺忐忑的,因为此前没有接触过确诊病人,也听说有武汉医护人员被感染。但作为医生还是必须勇敢迈出这一步。”回想起首次进舱前的心情,徐梯说。
了解每一位患者发病情况;与当地医生交接,学习医嘱和病例系统的用法……紧接着,他的工作紧锣密鼓地排开。
方舱医院的病人以轻症为主,大多精神状态良好。虽然他们大部分症状较轻,但也时常流露出忧虑之情。每每透过护目镜看到这样的眼神,徐梯总想多为他们做点什么。轮到值班时,他照例仔细了解每一位患者发热、呼吸、氧合等情况,耐心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其他帮助。
在那段日子里,徐梯还经历了特别的体验。进舱后,得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6小时,喝水、上厕所成了难题。“所以上班前一小时我们都不喝水了,还会穿上纸尿裤,这都是头一回体验。”徐梯透露,下班后补充500毫升到1000毫升的水分时,自己都会有种“久旱逢甘露”的幸福感。
在武汉期间,这支医疗队累计经管新冠肺炎患者1282人,累计治愈出院1067人。而在所有医护人员与武汉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疾病不断被战胜,幸福感重回人们心间。“我们刚来时,大街小巷冷冷清清的,偌大的武汉就像座空城。我们离开前,车流多了,东湖边的樱花开了,武汉也重新有了烟火味……”看到家乡这一好转的光景,徐梯高兴道。

image.png

3月28日,医疗队结束了武汉的战“疫”工作,凯旋返途。徐梯也松了口气,眼下正在德清隔离修整,每天跳绳、看书,到田间地头体验农趣农味。同时,他也兴致盎然地计划着,“出关”后回家,好好地拥抱一下家人,与同事和朋友聚一聚。

(文章来源自台州晚报)


三门:他期望是“虚惊一场”


而在三门的抗“疫”战场上,徐梯是首批进入发热门诊的“排头兵”。

1月30日,结束了一个大夜班的徐梯还在医院特意准备的宿舍里自行隔离。

相比除夕那个还算平静的夜晚,这一轮值班,更为忙碌。

image.png

▲徐梯(右)

今年的春节,徐梯本以为和往年没什么不同,不曾想,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源头正是他的家乡——湖北武汉。

他心系家人,却无计可施。

欣慰的是,家人尚且安好;难受的是,更多的同胞被感染,翘首盼愈。

因为工作,他已经很多年没回老家陪伴父母过年了。2020年除夕夜,是他在大年三十值班的第5个年头。

今年,他囫囵扒了几口年夜饭,跟远在武汉的亲人提前拜了年,嘱咐几句注意事项后便匆匆赶回了门诊。


image.png

疫情发生后,医院召集医护工作者进驻隔离病房和发热门诊,他是这批先锋队员中的一员。口罩、护目镜、防护服……全副武装的他,为了减少如厕,整夜不敢喝一滴水,嗓子都快冒烟了也捱着。

在疫情面前,他的内心也有过恐慌,可当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内心满满都是冲锋陷阵的豪气。

“救死扶伤不是一句口号,是医生的天职,当初选择从医,便已做好了准备。”徐梯一脸平静。

image.png

来发热门诊的都是身体发热且心神不宁的人,他深知此时心理抚慰尤为重要。他小心而又大胆地和他们近距离接触,边安抚,边问诊。

他期望来看诊的人都只是虚惊一场,哪怕有过武汉接触史。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2周岁的孩子,当看到这么小的孩子出现在门诊时,他的心“咯噔”了一下。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他的紧张不亚于家属,幸好结果是乐观的。

(文章来源自县传媒中心)


image.png

徐梯

我们在等你“回家”

谢谢你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