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潮湿的夏日晚上,鲜辣爽口的炒螺蛳可能是许多人心中舌尖上的美味。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吃这种螺蛳有致命的危险。
最近,消化内科来一个食物中毒的李阿婆,李阿婆在家附近的海塘里摸了小半斤漂亮的螺蛳,高高兴兴地炒了份螺蛳当做晚饭,可没想吃了没一会就不对劲了——上吐下泻,头晕恶心,口唇、指尖发麻。家里人慌慌张张送进医院,经过医生的诊治,确定是织纹螺中毒。
说起织纹螺,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我们可能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其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螺体细长,约指甲盖大小,壳面常有1条-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
每逢春夏毒性更大,毒性比砒霜还高一百倍,且尚无特异性解毒药。织纹螺本身无毒,其致命毒性是因摄食有毒藻类被毒化。织纹螺的毒性是非常强的,主要表现早期表现为口唇、舌、指尖发麻,眼睑下垂。不久即可出现消化道症状,主要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便血,进而出现口唇、舌尖及肢端麻木、四肢无力或肌肉麻痹、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重症者出现瘫痪、言语不清、声嘶、紫绀、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织纹螺中毒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目前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死亡率极高。医院采用的治疗方案只能是进行催吐、洗胃、加快排泄,减少这种毒素在人体内的吸收。如果达到一定的量和一定的时间,如果这些办法都不奏效的话,就会死亡,因为无药可救。
每年夏季都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而且,织纹螺种类多,不易辨别。更糟糕的事,目前,市面上的织纹螺都是天然海区捕捞,除非挨个鉴定,否则很难辨别是否有毒。
对此,小编提醒市民,认清织纹螺,不食陌生小海鲜,远离生命危险。

(通讯员:丁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