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刚刚过去,不知道你置办的年货是否吃完了呢?家里是否还剩下不少糖果呢?
这里说的糖,不单指过年吃的糖果,而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总称为糖类,包括单糖、双糖和糖醇,单糖和双糖也被称为添加糖,摄入后容易升高血糖,能量也比较高,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而糖醇不容易升高血糖,能量较低,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
添加糖,主要包括白砂糖、红糖、蜂蜜和葡萄糖等,这些我们一看就能知道属于糖类,除此之外,还有些名字不像糖的也属于添加糖,比如糊精、乙基麦芽粉、果葡糖浆、枫糖浆、浓缩果汁、龙舌兰等等。如果食品配料中前三位出现以上成分,说明含有添加糖较多。而水果和蔬菜中天然存在的糖、牛奶中天然存在的乳糖、主食中的淀粉不属于添加糖。
那些添加糖,空有热量,却没有营养,也被称为空热量食品(Empty Calories Food)。以往研究发现,过多摄入添加糖,除了我们都知道的形成龋齿的危害,还会增加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风险。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降低添加糖的摄入量,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于添加糖的推荐摄入量,也和世界卫生组织一样,要控制在每日摄入能量的10%以内。具体来说,就是每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限制在25克以内。
每天只摄入25克糖,光看数字,你可能觉得这很简单,可是,如果你了解以下事实,恐怕就会改观了。
一瓶500ml的可乐,含有52.5克糖;一盒250克的酸奶,含有23克糖(碳水化物14克/100克);一片100克70%的黑巧克力,含有30克糖;还有面包、饼干等等,这些食物含糖量都非常高,你吃进去的糖,可能是你所认为的数倍。
虽然,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添加糖摄入量比较低,但是,近年来,添加糖食品的消费越来越多。我国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3天内购买含添加糖食物的人群占比由2002年的20.4%上升到2012年的26.9%,人们购买最多的含添加糖食物为速食食品,比如面包、饼干;乳类及制品,比如酸奶;蛋糕甜点类,比如水果蛋糕,以及含糖饮料,比如可乐[1]。
怎样控制吃进去的糖呢?换句话说,如何做到低糖饮食呢?
第一,尽量少吃糖果,少喝含糖饮料。包括巧克力,以及各种口味的糖果,都应该少吃;购买饮料要注意营养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尽量选择含量低的饮料,喝牛奶、咖啡、豆浆等,尽量不要加糖。第二,比起纯果汁,完整的水果更好。无论是市售的,还是自制的纯果汁,其中含糖量都不低,尽量不要喝。第三,少吃烘焙食品,比如面包、蛋糕、饼干等。这些食品含糖较多,即使自己烘焙,也需要足够糖分才能有好的口感,应尽量少吃。第四,日常烹调少加糖。糖水、甜粥尽量少喝,做菜尽量不放糖,少做糖醋、红烧的菜肴。